2008年9月28日

Flexible Employment and Insecurity

全球化的理念是最低成本達至最高利益,故此各行各業漸漸都提倡靈活的聘用僱員制度,而這種不固定性的聘用方式導致了許多的不穩定性和不安定性。

在過去的十多二十年,許多職業的僱主為着減輕成本,僱用員工時都傾向選擇合約制,工程界尤甚,例如建築工程批予大判,大判會發工作給二判以至三判,二、三判的判頭本身的公司可能是沒有工人的,只是有工作時以日薪或時薪聘用工人,工程完畢後便會解散工人。既然不是長工,自然亦沒有長工的保障如假期,工會的保護等等,所以工人會感到較沒有保障。

其實,除了建築工人外,工廠老闆亦會因為工程或訂單而聘用大批的兼職或合約員工。愈來愈多的工種也傾向於合約制,大企業如是,教育機構亦如是。例如,馬會負責電話投注的員工,大部份都是兼職的,投注站的櫃員也有一半以上是兼職員工,麥當勞、KFC等連鎖餐廳也聘用大量兼職員工。由於只是兼職的關係,他們的凝聚力較小,也沒有興趣參與工會的活動。他們可能只是每天或每星期上班數小時,自然沒有時間和興趣與僱主談判或爭取員工權益與福利,可能他們就算被不公平對待也不自覺,僱主要根據合約不予續約也十分容易。

政府給予教育機構及福利機構的支助,很多都是以每年一筆過撥款的形式發放。如是者,許多大、中、小學唯有聘用許多合約員工,很多中學的新老師都是以合約制聘用,以方便撥款一旦取消,容易與老師解約。行政上雖然方便,但老師的穩定性却被削弱,老師心理上的不安卻由比增加,對學校的歸屬感很難建立。不竟這是一種「過客」的心理。

大學的課程更多的是聘用合約導師,他們沒有自己的辦公室,不方便與學生討論問題。靈活性是足夠,但卻需要反思是否教育的基本精神?新老師、新社工就着這些靈活性的聘用形式,會覺得不安穩,不受重視,前路茫茫也影响對僱主的忠誠。

2008年9月27日

全球化與氣候災害

全球的氣候變化愈變愈極端使我們覺得地球的不安全,全球暖化現象而是鐵一般事實,它的成因很有理由相信是各國,尤其是工業國的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所做成,二氧化自1850年至2000年(工業革命),它的濃度由280PPM增至379PPM,足足是100PPM,有說達至450PPM,地球將面臨不可逆轉的災難。(來源: OXFAM)


不可否認,與氣候相關的災害包括旱災,水災,風災,近年是趨向頻密。由1985年至現在,20多年來,氣候災害增加了三至四倍之多。(來源:OXFAM)。吊詭的是,先進國家的氣體排放導致氣候災害;由於氣候沒有國界之分,已發展和發展中以至第三世界國家卻同受災害。不過第三世界國家的抗災能力卻是最低的,因為他們最依靠天然資源生活,如農業,畜牧業,捕漁業等。先進的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看似較小受影响,但不要忘記我們是導致氣候災害的原兇。況且,我們的糧食供應在全球化底下,大多都是由這些發展中國家供應,我們不能說我們可以獨善其身。

全球化底下,氣候災害其實也沒有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別國受災,我們又是否完全沒有責任需負呢?值得我們反思!

註:
PPM : 為百萬分之一單位,係指溫度在攝氏二十五度、一大氣壓條件下,每立方公尺空氣中氣狀有害物之立方公分數。來源:(tw.myblog.yahoo.com/slinwang.tw/article )

2008年9月24日

From Nationalism to Hybridization

香港自九七回歸中國已有十一年,香港以往在英國管治時代,都有意無意之間地去中國化。從教育、文化、經濟,工作等方面,港英政府都進行了不少動作,使港人自覺自己與中國內地的中國人有所不同。

教育上,學制是英式的,着重英語教學。課堂上,縱有中國歷史科,卻鮮有提及1911年辛亥革命,以至1949年中國共產黨解放全中國後的歷史。文化上,許多建築生活都是英式的。很多專業領域,華人如果想出人頭地,良好的英語水平更是必需的。英語除了是官方語言外,也是商界、專業界別的語言。

雖然港英政府這些近一百多年的各種措施,有其殖民地主義的用意,但港人卻因此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生活。地理上香港和中國是不可分割的,香港人與中國內地的人民絕大部份都是同宗同源,血濃於水。但制度上卻十分包容世界各地的人民,因為香港的文化十分國際性,也是進出容易的自由港。香港人由於多年來都經常接觸歐美文化,國際視野其實比起中國內地很多城市的市民要闊寛許多。

英殖民統治固然有很多的不公平,但香港人也受惠於其良好的制度。其實香港回歸中國後,殖民地的不公平現象已被打破,加上自己的國際化、全球化身份,作為中國的一個對外開放的國際城市,本應是很有前途,有希望的;但我卻有感,回歸十一年來香港政府卻是有意無意之間削弱其獨特性和香港的本土性身份,反之中國國民身份的認同卻加强了。這些轉變,不知是否與政治上的原因有關,但卻使香港的全球化身份削弱了。

舉例而言,十年前的母語教育政策,某程度上使學生的英語能力下降了,本來香港的國際優勢就是香港人的雙語能力,如果沒有了這種優勢,香港與國內的其他城市其實也一樣。

削弱英語的地位,可能是有其政治上的目的,因宗主國已不是英國,為了與祖國更為交心。母語教育與普通話教中文的教育政策便推出以迎合港情。香港的機會在全球化熱潮下,反而未見優勢,實在有點可惜。

為了去殖民化,很多有殖民地色彩的建築也漸漸地以「發展」的理由拆去。遠的有美利樓被拆去搬往赤柱,近的有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的拆卸,有包浩斯建築特色的灣仔街市,中環街市將不被保留,域多利監獄、警署建築群,中環郵政局,尖沙咀警署,油麻地警署,還有很多很多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物將被拆御或搬遷或只作有限度保留。取而代之是大商場或是摩天大廈,理由是「發展」,但「發展」就只是簡單化的等如商場與摩天大廈?反之,一水之隔的澳門卻盡力保留殖民地建築郡,卻也因此而保留了許多澳門人的舊記憶和吸引了更多的全球遊客。究竟保育與發展是不是一定對立?澳門的保育政策,短期可能未能賺取很多利益,但長遠而言,卻使全球遊客更了解澳門的故事,帶來的利益可能更長遠。遊客對我們的歷史故事是最感興趣的,反而不是對我們一座一座的高樓大廈感興趣。

我們回歸祖國,不等於要抺去我們的生活和記憶。我們要背靠祖國,也得面向世界。政治的目的使香港人的生活記憶受影響是十分可惜的。我們不是反對中國國民的身分認同,只是十分懷疑非英即中的簡單二分法,反對抺去香港故事的政策行為。

2008年9月23日

香港共享創意成立典禮

主禮嘉賓︰Creative Commons創始人,史坦福大學法律學院Lawrence Lessig教授及Creative Commons總幹事伊藤穰一先生
2008年10月25日(星期六)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下午2至3.30時香港共享創意成立典禮
中午至2時,3.30至6時︰慶祝活動
詳情 | 報名

2008年9月20日

全球化對政府管治的影響

在全球化底下,有說國家與政府的管治權力都正在被削弱與侵蝕。就以香港為例子,比較起十數年前香港政治在近年全球化的熱潮底下,政府的權力很多方面正在磨蝕,原因有以下數點。

首先,由於資訊的全球化,透過媒體包括電視,報章以至互聯網,全球的訊息都很快被香港市民接收;市民很容易會把香港政府和其他國家的政府作出比較,於是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自會增大,這種壓力對政府而言,或多或少都需向市民作出回應,政策也要調整。

此外,全球化使政府崇尚小政府、大市場,講求效率,許多時都會外判政府工作予私人機構,政府規模比較以前也是小了。外判機構工作雖是減輕了成本,但政府卻很多時少了直接監管,出了問題,投訴卻仍會算在政府的頭上。

另外,自七一五十萬人的民主大遊行後,政府的形象更被削弱,沙士不只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全球衛生的問題,政府不能不與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如世衛(WHO)合作協調,這種權力管治模式趨向了全球性管治(GLOBAL GOVERNANCE) 。

公民社會力量的興起,媒體如互聯網的發展,也影響到香港政府的施政,例如政府受到一些壓力團體或非政府組織(NGO)的訴求或壓力,政策也需改變。GREENPEACE發起減少E-WASTE(電子廢料)的運動,政府是需要回應。市民認知就算E-WASTE是運到內地,也不代表香港市民能獨善其身。全球化底下,香港的食水及食物都是來自其他國家,其中大部份更來自中國內地,中國的土地受到污染,我們的食物也很大機會受到污染。

九七後,很多英資公司撤出了香港,於是香港很多華資的大財閥透過收購,取而代之及壯大。香港政府也需要看商家的面色,因為他們掌握了香港的經濟命脈,例如李嘉諴的業務包括樓宇,個人日用品,食物,通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政府不能不看重其投資,但太優待財閥時又會引起「官商勾結」的批評。政府就像是夾在市民與大企業中間,形象兩面不討好。

在全球化政府下,各國的聯繫也緊密了,也代表香港政府例如在經濟上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經濟政策,港元與美元掛勾,利率也需跟從美元。縱使香港的經濟沒有太大的結構問題,由於香港很多銀行投資了與美國的次按市場,於是也受影響。全球通脹,香港也不能幸免,政府於政也不能太單純考慮本港情況。

所以,全球化的因素對香港政府的施政與管治權力是受到若干的磨蝕,但卻未至於完全侵蝕。香港政府未至於任何情況之下,施政都要看各國面色,但權力削弱也在所難免;不過,這也代表了問責度和透明度的提高,對市民而言亦有其好處。

2008年9月19日

善用Google資訊科技工具配合通識科學習研討會

Google的使命是為了把全球的資訊有效整合,讓每個人更容易搜尋及應用所需資訊。在Google,我們一直致力協助老師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開拓其知識視野。

香港的教育提倡以資訊科技提升學與教質素,令教學更有效率。有效運用資訊科技不但能減輕教學工作,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希望透過在香港舉辦之Google 教育研討會,讓本港教育工作者認識一系列可以提升教學效能的Google工具。同時希望了解前線教師的需要,有助將來研發更多嶄新的學習工具,協助及提升下一代的資訊素養(Information Literacy)。

有想過透過網上工具,學生們可以同步協作、編輯、討論專題研習,老師又可以隨時檢視進度嗎?希望知道更多,就不要錯過機會!

研討會內容:
日期:2008 年 9 月 27 日(星期六)
時間:9:30am - 9:45am(接待)   
9:45am - 12:30pm(研討會)
地點:香港青年協會大廈 7/F 701 室(香港北角百福道21號鰂魚涌站C出口)
題目:
  1. 從指導主義到建構主義——以 Google 在新高中通識教學之應用為例
  2. 應用資訊科技工具教學—— Google 地球及Google 地圖
  3. Q & A

* 出席者均可獲 Google 小禮物 乙份

** 是次研討會費用全免 如有查詢,請電郵至hereinhk@gmail.com

支持單位:Hong Kong Education City Limited (www.hkedcity.net

http://sites.google.com/site/hkeducators/seminar

2008年9月12日

新媒體變選舉戰場

2008-09-11

開拓年輕新票源

【明報專訊】第4屆立法會已塵埃落定,直選戰場的角逐人數及名單數目,均打破回歸以來的紀錄;五大選區30議席共有55張名單爭逐,較上屆激增五成。要在眾多參選人之中突圍而出,不少候選人都將目光投向Facebook、YouTube、Roadshow等新媒體。

究竟這些新媒體(new media)在選舉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其實『新媒體』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類似我們常說的『多媒體』,包括互聯網、視像手機等。」研究新媒體的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馮應謙說﹕「現時選民往往不止滿足於宣傳單張上的資訊,有了Facebook等新媒體,他們可主動蒐集資料,如候選人在不同議題上的立場等。」

是次選舉中,不少候選人也將自己的活動相片、宣傳短片等上載至Facebook、YouTube和競選網站,馮應謙指出,候選人希望提供其他額外資訊予選民,宣傳自己。

文﹕羅佩儀、黃郁文

source: 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2/1/1/867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