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0日

全球化對政府管治的影響

在全球化底下,有說國家與政府的管治權力都正在被削弱與侵蝕。就以香港為例子,比較起十數年前香港政治在近年全球化的熱潮底下,政府的權力很多方面正在磨蝕,原因有以下數點。

首先,由於資訊的全球化,透過媒體包括電視,報章以至互聯網,全球的訊息都很快被香港市民接收;市民很容易會把香港政府和其他國家的政府作出比較,於是對政府的期望和要求自會增大,這種壓力對政府而言,或多或少都需向市民作出回應,政策也要調整。

此外,全球化使政府崇尚小政府、大市場,講求效率,許多時都會外判政府工作予私人機構,政府規模比較以前也是小了。外判機構工作雖是減輕了成本,但政府卻很多時少了直接監管,出了問題,投訴卻仍會算在政府的頭上。

另外,自七一五十萬人的民主大遊行後,政府的形象更被削弱,沙士不只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全球衛生的問題,政府不能不與各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如世衛(WHO)合作協調,這種權力管治模式趨向了全球性管治(GLOBAL GOVERNANCE) 。

公民社會力量的興起,媒體如互聯網的發展,也影響到香港政府的施政,例如政府受到一些壓力團體或非政府組織(NGO)的訴求或壓力,政策也需改變。GREENPEACE發起減少E-WASTE(電子廢料)的運動,政府是需要回應。市民認知就算E-WASTE是運到內地,也不代表香港市民能獨善其身。全球化底下,香港的食水及食物都是來自其他國家,其中大部份更來自中國內地,中國的土地受到污染,我們的食物也很大機會受到污染。

九七後,很多英資公司撤出了香港,於是香港很多華資的大財閥透過收購,取而代之及壯大。香港政府也需要看商家的面色,因為他們掌握了香港的經濟命脈,例如李嘉諴的業務包括樓宇,個人日用品,食物,通訊,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政府不能不看重其投資,但太優待財閥時又會引起「官商勾結」的批評。政府就像是夾在市民與大企業中間,形象兩面不討好。

在全球化政府下,各國的聯繫也緊密了,也代表香港政府例如在經濟上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經濟政策,港元與美元掛勾,利率也需跟從美元。縱使香港的經濟沒有太大的結構問題,由於香港很多銀行投資了與美國的次按市場,於是也受影響。全球通脹,香港也不能幸免,政府於政也不能太單純考慮本港情況。

所以,全球化的因素對香港政府的施政與管治權力是受到若干的磨蝕,但卻未至於完全侵蝕。香港政府未至於任何情況之下,施政都要看各國面色,但權力削弱也在所難免;不過,這也代表了問責度和透明度的提高,對市民而言亦有其好處。

沒有留言: